Oo珍惜擁有oO

Archive for 四月 2008

謝謝『神母小天使-家郁』帶來的好消息..

謝謝 家郁 今天給了我 陳榮隆 醫師的電話..

謝謝 家郁 給了我一點希望!!

在網路上認識了欣愉爸爸與家郁..

知道 陳榮隆 醫師有幾個神母的成功病例..

於是讓我非常想聽聽 陳榮隆 醫師的建議..

==========================================

今天下班回家後就一直守在電腦前..

只為了想找些有關陳榮隆醫師的資料..

因為陳醫師或許可以為仔仔帶來點希望..

看了很多篇有關『陳榮隆醫師』的報導..

讓我更想去找陳醫師..請教他仔仔之後的療程該如何走??

得知陳醫師在星期四下午有門診..真想帶仔仔去一趟..

可是只要想到我們在台北..陳醫師在台南..

交通往返的不便..工作又要請假..

天丫..想了一堆就煩了一堆..

唉唷..到底該怎麼辦啦..

========================================================

4/22 21:00

剛終於鼓起勇氣打了電話給 陳醫師..

也給了他仔仔的資料讓他可以先去查一些仔仔的病歷..

當然也決定星期四帶著仔仔去一趟奇美醫院..

各位朋友為我加油吧~

英文同義名: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 Tumors of Childhood
中文譯名:神經母細胞瘤
基因名稱:NME1、PHOX2B
位址:17q21.3、4p12
撰  文:奇美醫院 陳榮隆醫師
撰文日期:2006-10-01
更新日期:2007-11-01

神經母細胞瘤是胚胎交感神經系統的神經母細胞在發育過程中產生突變而長出的腫瘤,也是因此臨床上神經母細胞瘤即在沿著胚胎神經管交感神經系統發展的路線上發生,臨床上65 % 的腫瘤源自後腹腔,通常從腎上腺髓質或交感神經節以腹部腫瘤形式出現,也會在胸部、頸部、骨盆或頭部發現。

病因學:

神經母細胞瘤病因仍未清楚,目前並沒有確切與神經母細胞瘤發生相關的環境因子被發現,且僅知道部分神經母細胞瘤與先天異常或先天基因變異有關。

發生率:

根據美國統計,神經母細胞瘤在兒童癌症發生率僅次於白血病、腦瘤及淋巴瘤,每百萬個十五歲以下兒童每年約11.3新發生個案;而根據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資料,在臺灣地區每年約有三、四十例新發病之神經母細胞瘤兒童。男生多於女生,50 % 在2歲以前發病,75 % 在4歲以前發病,90 % 在10歲以前發病。

遺傳模式:

一部分神經母細胞瘤有家族性,屬於體染色體顯性遺傳 ( autosomal dominant )模式,惟表現頻率(penetrance)不完全。家族性神經母細胞瘤發病年齡較一般早( 中數為九個月大 ),且至少20%屬於多發性或兩側性腫瘤。家族性神經母細胞瘤致病基因曾被懷疑在第十六對染色體短臂(16p12-13)位置上,但是諸多證據顯示致病基因不只一處。

神經母細胞瘤常並存於巨結腸症(Hirschsprung disease)、先天中樞性呼吸不足症(congenital central hypoventilation syndrome)、及第一型神經纖維瘤(neurofibromatosis I)等患者,顯示影響這些周邊神經系統發育的致病基因與神經母細胞瘤的發生密切相關。事實上,引起先天中樞性呼吸不足症的基因PHOX2B,最近在家族性神經母細胞瘤患者也被發現有胚源細胞突變 ( germline mutation ) 的現象。

另外,先天性染色體異常如:1p36及11q14-23的胚源細胞半接合子缺失(germline hemizygous deletions),也被發現與極少數神經母細胞瘤的發生相關。

臨床表徵:

神經母細胞瘤是一種生長快速的腫瘤,容易侵犯到骨髓、骨頭、肝臟、軟組織、遠處淋巴腺、腦、皮膚、肺等,70 % 的病童在診斷時就已經發生轉移。

臨床症狀視腫瘤原發部位而有不同,例如源自腹部可能有腹痛、水腎、便祕、腸道或膀胱功能異常;源自脊椎旁的神經節則會出現下肢麻痺、四肢無力、步態不穩的症狀;源自縱膈腔則會導致呼吸困難等等。

其他來自轉移部位的症狀包括:骨頭侵犯引起的疼痛,骨髓侵犯引起的貧血,侵犯到淋巴腺引起淋巴腺腫大,侵犯到肝臟引起的肝腫大,侵犯眼窩導致上眼瞼下垂、上下眼瞼附近之瘀斑(俗稱為浣熊眼 racoon eyes)等。

另外,神經母細胞瘤也會引發與腫瘤侵犯部位不直接相關的臨床症狀,這主要是因為癌細胞特殊生物特性導致的,例如身體針對神經母細胞瘤腫瘤細胞產生的免疫反應,因對正常中樞神經細胞產生交叉反應,會引發特殊眼球震顫、肌肉抽搐之神經症狀(opsoclonus-myoclonus);腫瘤細胞分泌兒苯酚氨(catecholamine)會引發高血壓、頭痛、潮紅、盜汗;腫瘤細胞分泌血管活性腸蛋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會引發慢性腹瀉等。

診斷:

神經母細胞瘤組織侵犯廣泛,故檢查種類多樣化,包括:完整的病史收集與身體檢查評估; 抽血檢查如全血球計數、生化檢查等; 收集24小時尿液檢測 VMA,VMA 是尿中兒苯酚氨,是腎上腺素分解後的產物,神經母細胞瘤患者尿中可以發現大量的兒苯酚氨,可做為診斷依據;腹部超音波、腎臟攝影、靜脈腎盂攝影;X光檢查包括全身骨頭及胸部,確認是否轉移 ;電腦斷層(CT)或核磁共振(MRI)包括頭部、胸部、腹部、骨盆腔等;骨骼核子掃瞄(Bone scan)或其他核子醫學檢查(如MIBG、正子造影等);骨髓檢查及開刀取出腫瘤病理切片檢查含癌細胞之特定基因鑑定(如MYCN 基因放大等)。

其次,根據以上檢查進行疾病的分期,可以幫助醫師決定治療計畫及了解預後:

第一期:腫瘤侷限在原發部位,可完全切除,沒有淋巴結轉移。

二A期:單側性腫瘤,無法完全切除,但未跨過身體正中線,同側或異側的淋巴結在顯微鏡下未受侵犯。

二B期:單側性腫瘤,無法完全切除,但未跨過身體正中線,同側的淋巴結在顯微鏡下受侵犯,但異側的淋巴結未受侵犯。
 
第三期:腫瘤已跨過身體正中線,無法完全切除,兩側局部淋巴結可能已受侵犯。
 
第四期:轉移到骨髓、骨頭、肝臟、軟組織、遠處淋巴腺、腦、皮膚、肺等。
 
4S期 :指第一、二期一歲以下病人,雖已發生轉移,但轉移部位局限於骨髓、肝臟及皮膚。

最後,根據診斷年齡、臨床期數、病理及基因特性,作危險性分級,即分成高危險性、中危險性、及低危險性神經母細胞瘤。

治療:

目前對於治療神經母細胞瘤,主要仍根據危險性分級而給予不同方式之治療,茲簡單介紹如下:

中低危險性神經母細胞瘤如果是局限於原發部位或僅包括緊鄰原發部位之淋巴腺(第 一、二期),病童大多數僅需要接受手術治療即可,有脊髓壓迫者可加上放射線治療,此群第一、二期病患無事故存活率為93%、81%,即使復發者再施以手術或加上其他療法仍然有八成八的高成功率;至於第四S期神經母細胞瘤則發生於嬰兒,原發部位屬於第一、二期,並發生轉移,惟轉移部位局限於骨髓、肝臟及皮膚,病童半數以上支持性治療即可痊癒,惟部分病童會在發病初期死亡,死亡原因多為嚴重肝臟腫脹造成呼吸衰竭、瀰漫性血管內凝固病變等,三個月內罹患四S期神經母細胞瘤者較易發生此併發症,故而,部分病童仍須接受低劑量化學治療或肝放射線治療;第三期神經母細胞瘤或嬰兒非高危險性第四期神經母細胞瘤則以複合式治療,亦即包括化學治療、手術及放射線治療,治癒率亦高。
 

高危險性神經母細胞瘤常常原發部位範圍廣泛無法手術切除,或包括過中線對側之淋巴腺,或轉移至骨頭、骨髓、肝臟、遠處淋巴腺、肺臟、皮膚及中樞神經系統等。目前療程分成三階段:第一階段是誘導期,主要目標是儘量將腫瘤減少至低量;第二階段是鞏固期,再進一步希望將腫瘤細胞清除或減少至微量;此二階段主要依靠所謂之複合式治療,亦即包括化學治療、手術及放射線治療來達成,甚至於應用高劑量治療合併造血芽細胞移植技術於第二階段的鞏固期;第三階段是針對殘留的微量腫瘤進行生物療法,目前最好的成績大約可使百分之三十的病童長期存活。

預後:

近年來對於神經母細胞瘤的分子生物學機轉有深入認識,並能夠應用此種技術對神經母細胞瘤作預後之分析,對於罹患神經母細胞腫瘤中低危險群的病童,傳統治療相當有效;而對於高危險群的病童,傳統治療通常一開始會有反應,但是有很大的機會復發,因為治療後殘存的少數癌細胞在各種檢查中很難以發現,要等到這些癌細胞又增生到相當程度時,病症才會再出現。即使如此,父母也不用灰心,醫護人員會研判當時的病情給予最好的治療,以使孩子舒適,有良好的生活品質為主。

整體而言,神經母細胞瘤的治療是一個團隊照顧的過程,有小兒血液腫瘤科醫師、外科醫師、病理科醫師、放射科醫師、護理師、各科室技術師、營養師、社工師等等。若不幸對治療沒有良好的反應,醫護人員也會有幫助病童緩和病痛症狀的方法,此時家長對待疾病的態度和心境轉換,將是安定孩子心靈的最大力量。

【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更新日期:2008-04-14 】

§ 動作發展的定義

隨著年齡增長,動作、姿勢跟著發生改變的過程。

決定動作發展的因素不只是中樞神經系統而已,身體其它構造的改變也會影響動作發展,例如骨骼肌肉

系統、心肺呼吸系統、消化代謝系統、環境因素等。

§ 常見動作發展遲緩兒童的種類

1.神經系統障礙:腦性麻痺、周邊神經病變

2.骨骼肌肉系統障礙:先天畸形、肌肉病變

3.遺傳代謝疾病:染色體突變(唐氏症)、甲狀腺分泌異常。

§ 正常幼兒動作發展的過程

★ 粗動作里程碑:

四個月:趴姿下以前臂支撐達到頭部控制、翻身至側躺。

六個月:趴姿下以手部支撐達到頭部控制、翻身至趴姿。

七個月:無手部支撐可維持坐姿。

八個月:由坐姿轉換成四肢跪趴、高跪姿。

九個月:支撐站立、扶物行走(螃蟹走)、半跪姿轉成站姿。

十二個月:重心轉移、獨自行走。

十三個月:兩手持物獨自行走。

§ 評估:

1. 過去病史:出生史、是否動過手術?是否抽筋發作過?做過哪些檢查?

2. 現在狀況:藥物治療情況、有否接受其他治療?

3. 肌肉骨骼的評估

 a.關節活動度與肌肉伸展度

 b.畸形:功能性或結構性

4.神經肌肉的評估

 a. 張力:高張力、低張力、混合型、動作中有無張力不對稱的現象。

 b. 反射活動:原始反射是否還存在、翻正與平衡反應有無遲緩現象。

5.粗動作發展

 詳細紀錄各種動作發展的細節。

6.細動作發展

 抓握能力、雙手至中線活動、手眼協調…等。

7.功能評估

 包括移位、穿衣、飲食、溝通及其他日常活動的評估。

8. 感覺評估

 是否有聽覺、視覺受損,過度敏感、感覺遲鈍。

9. 認知的發展

 文獻顯示此與粗動作有時會有因果關係。

10.語言發展與溝通能力

 治療師可擬定治療模式與溝通方法。

§ 列出問題

找出目前動作發展達到的里程碑、落後的動作、是否有不正常的張力及動作型態……等,及其造成的原

因。

§ 擬訂短期及長期治療目標

★短期為一個月內希達到的目標

★長期為半年內希達到的目標

§ 擬訂治療計畫及施行

包括被動運動、牽拉運動、主動動作控制、放鬆運動、平衡訓練、行走訓練、擺位、攜抱、輔具建

議……等治療項目。

§ 正確的擺位與錯誤的姿勢

★擺位的原則

1.每一天都需在不同的姿勢一段時間。

2.最好每45-60分鐘就更換一次姿勢。

3.要給予最少的、有效的支持,來得到最大的功能。

4.在執行一般的日常生活活動時,如攜抱、餵食、穿衣、洗澡、遊戲、睡覺、衛生訓練……等,都要注

 意小孩保持一個正確的姿勢,以避免不正常的動作型態與肌肉張力出現。

★錯誤的姿勢

仰臥:頭會習慣性歪向一邊;背會反弓。

側臥:頭往後頂;背會反弓。

坐:椅子高度太高時,腳踝僵直下垂(在學步車中以腳尖踢地前行);跪坐。

站或走:兩腳交叉;墊腳尖。

★ 正確的擺位

俯臥:小孩可趴在斜行坡或枕頭上。

側臥:可使用側臥器或枕頭,注意不要使頭後仰造成反弓;兩腳間要夾一枕頭。

坐:

1.三角椅:可控制肩胛骨、軀幹、骨盆、膝、踝關節於正確姿勢。

2.椅子:椅子的高度要使小孩的髖、膝保持90度,腳板可踏平的姿勢,才算合適。桌面的高度,應該是

 當手臂放於桌面時,不會造成聳肩或肩下垂的現象。

3.側坐:需要兩邊交替坐。

4.盤坐、長坐:需注意不可駝背。

站:可使用俯臥站立檯。需注意兩腳要分開,髖、膝要伸直,腳板要踏平;手要拿到前方。

§ 給家長們的話

★ 不要過度保護孩子,讓孩子依賴成性,缺乏練習動作及探索環境的的機會;不要過度嬌寵孩子,讓孩

 子為所欲為,在人格上產生偏差。

★ 我的孩子將來會走路嗎?根據文獻統計有三點重要的指標:

 1.12-24個月大時是否仍有原始反射 的存在?

 2.愈早達到粗動作里程碑,機率愈高。

 3.2歲時,能夠放手獨自坐著,達到功能性行走的機率最高。

★ 坐學步車好嗎?對正常孩子或發展遲緩兒來說,學步車都只是方便照顧者的一件工具而已,對動作發

 展並沒有正面的效益,長時間坐在裡面反而會限制孩子發展出新的動作或減少力量的使用。

★ 仔細觀察與耐心等待:孩子們的進步是緩慢的,在某些階段會停留很長一段時間,甚至不再進步;但

 是若仔細觀察,仍然會發現細微的改變,不要輕易就灰心放棄了;相對的,家長們也應該與治療師充

 分溝通討論,才能持有適當的期待,而不會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失望愈來愈大。

【各位爸比、媽咪耐著性子做功課唷..加油~】

發展遲緩兒是指在生理或心理等項目上有一種或數種的發展呈現遲緩或低落的情況。根據統計,十八歲以前的人口中約有千分之十五有不等程度的聽力障礙。先天性聽障的發生率約為千分之六,更有千分之一的嬰兒是重度聽障者。嬰幼兒時期的聽力對於兒童未來在說話的表達、語言的成熟、認知的表現、受教育的能力以及社交行為的發展都有著顯著的影響。對於發展遲緩兒童,家長及醫師要能了解其聽覺行為的發展情形,及早診斷出可能存在的聽力障礙問題,並給予適當的醫療幫助。

要了解嬰幼兒的聽力障礙,首先要知道嬰幼兒各個時期的聽覺行為發展。出生後到四個月大的嬰兒對於聲音有眨眼或驚嚇的反應,四到七個月大的嬰兒會因外界的聲音而停止吸奶或哭泣,七至九個月大的嬰兒會將頭轉向聲音來源,會玩弄可以發出聲音的玩具,九到十三個月的小孩具有聽覺理解的能力,開始牙牙學語,十三到十六個月的小孩已經可以正確的辨認聲源並可以了解簡單的單字。如果您的小孩一歲時仍然不會牙牙學語、一歲半時不會說單字、兩歲時會說的字彙少於十個、兩歲半時不會說雙字詞或語音不清晰、三歲時不會說短句字或語音不清晰,就該接受進一步的聽力檢查以釐清是否有聽力發展上的問題。

聽力的檢查包含主觀性聽力檢查,其中包含純音聽力檢查、行為觀察聽力檢查、視覺強化聽力檢查及遊戲聽力檢查等。檢查者會根據受測者的年齡、成熟度及合作性,挑選適合的測試方法。這些檢查可以針對受測者的聽力水準進行評估,更可以提供骨導或氣導的聽力閾值。但是由於兒童的配合度不高,因此對於幼童的聽力結果,有時仍無法採信。況且兒童的聽力會隨著年紀的成長而逐漸發展,所以需要對其進行定期且多次的評估。

除了上述的主觀性聽力檢查外,還有客觀性聽力檢查。其中常用來作為聽力篩檢的儀器是耳聲傳射檢查(OAE)及聽性腦幹反射檢查(ABR)。耳聲傳射主要是利用刺激音誘發耳蝸的外毛細胞產生耳聲傳射的現象,藉由外耳的麥克風收集並加以紀錄,其操作簡單且不具侵襲性,並具有快速、敏感度、效度及特異度高的特性。聽性腦幹檢查主要利用短聲誘發聽神經及腦幹產生電位反應並紀錄下來,自動反應聽性腦幹反射的敏感性及特異性高,現已被當作新生兒聽力篩檢的重要工具。聽阻聽力檢查主要是偵測中耳阻力及壓力的變化,對於中耳積液等疾病相當敏感。本院新添置的穩定狀態聽性誘發反應檢查(SSEP),也是客觀性聽力檢查的一種,於嬰幼兒熟睡或穩定狀態時給予規律的調幅及調頻音,它具有頻率特定性,可測各耳在各個頻率之聽閾,並將預測的結果以純音聽力圖來顯示。

(中央社記者翁翠萍台北二十三日電)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附設台北縣愛智發展中心「玩具圖書室」,

將為遲緩兒舉辦一系列的主題式親子學習活動,並正在辦理免費招生,歡迎遲緩兒家長踴躍報名。

第一社福指出,近幾年台灣有若干玩具圖書館成立,針對遲緩兒成立的玩具圖書館卻寥寥無幾。第一社

福因此在大台北地區附設的四個早療中心,設立「玩具圖書室」,提供遲緩兒親子及社區民眾借閱玩

具、圖書外,更提供親子各種豐富課程,為遲緩兒創造快樂童年。

其中,第一社福附設台北縣愛智發展中心「玩具圖書室」從三月到七月將舉辦一系列主題式親子學習活

動,分別從故事屋、美術屋、點心屋、玩具屋等四大主題,協助遲緩兒接受各種感官刺激,發展不同面

向能力。

其中,美術屋將帶領親子製作心型相框座、造型筆筒、魚型風鈴等手工藝品,點心屋製作香蕉千層派、

吐司Pizza、古早冰淇淋等創意料理,玩具屋將指導孩子操作各種玩具,並在過程中學習同儕互動與集體

規範。

這項免費課程,歡迎遲緩兒家長踴躍報名,報名請上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網站

http://www.diyi.org.tw,下載報名表回傳,或打電話(0二)二九六八八五二五找社工員許小姐。

[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改名可以治病?一項調查顯示,有將近一成的遲緩兒童家長,為子女改名,不過醫師多認為,更名對家長的心理安慰效用遠大於對於孩子的幫助。

這項針對發展遲緩兒童對另類療法需求的調查,係由衛生署委託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曾頌惠進行,共計有超過300名正在門診或是發展中心接受治療的遲緩兒家長回答問卷,結果顯示有8.5%的遲緩兒家長曾為病童改名。

這項調查將目前健保已經給付的中西醫治療外,文獻資料網路等可找到的療法,都歸為另類療法,包括更名在內,共計有21項。

逾半數家長 求助另類療法

結果有57%家長表示曾經使用一種或一種以上另類療法,較多家長覺得應該有效的療法包括音樂治療、水中治療及馬術治療。雖然也有不少家長表示曾給病童營養補充品,不過,對於這項療法的不滿意度也位居所有療法之冠。

曾頌惠表示,實在是因為門診中不時會發現,來診的小朋友,在治療過程中,曾經改過名字。為什麼會將「改名字」列為另類療法?不少家長都說,希望改名字後,能對小朋友的病情有所幫助。

早療協會理事長、花蓮慈濟醫院復健科主任梁忠詔指出,臨床上雖然發現有不少家長幫孩子改名字,但很少看到一改再改的情況,倒是有些家長因家中遲緩兒發生爭執,最後離異,孩子不僅改名,連「姓」也不得已要變換。

梁忠詔認為,改名字「對家長的心理治療」比較多一點,很多父母甚至是因為不敢違逆祖父母的心意,只好遵從,若這麼做會讓家長好過一些,他並不反對。

他比較擔心的是家長捨本逐末、否認病童發展遲緩,將因此錯失早期療育的時機。梁忠詔指出,「由於現行的法律針對遲緩兒通報並非強制,若家長不肯正視發展遲緩的問題、不同意通報,醫院只能不斷勸說。

2008/04/01

【聯合晚報/記者邵冰如/台北報導】

伊甸基金會今天發表全台遲緩兒統計指出,全台有4萬多名發展遲緩的嬰幼兒,但只有1萬6000名左右3歲以下的遲緩兒被通報,約2萬多個發展遲緩兒未被提早發現,錯過了第一時間的早期療育。

兒童節前夕,伊甸基金會今天起展開全國兒童發展篩檢活動,希望幫助遲緩兒在0至3歲的嬰幼兒期展開早療,及早搶救。伊甸表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的0至6歲兒童發展遲緩發生率約為7%來算,96年全台約有4萬2479名3歲以下嬰幼兒是遲緩兒,但從內政部兒童局統計,台灣一年只有4500至6200名3歲以下遲緩兒被發現,占37%,其他六成多的遲緩兒都未能趕在3歲之前被察覺。

伊甸表示,6歲之前是早期療育的關鍵階段,3歲前更是黃金期。但從去年全台各縣市的早療通報數合計1萬4250人來看,只有43%是0至3歲的嬰幼兒,4至6歲才通報的占了51%,更有5%已超過6歲以上才被通報,孩子的早療太晚才開始,將影響他們未來一生的發展。

伊甸表示,0至3歲的嬰幼兒,發展過程較難有明顯的特性與反應,再加上傳統觀念讓家長常以為「大隻慢啼」、「長大了自然就會了」,誤判了孩子的發展遲緩問題。

遲緩兒「小慶」的媽媽這次也參與伊甸活動,現身說法,提醒家長提早在孩子0至3歲時進行篩檢。她說,小慶從小就安靜,2歲多還不會說話,她雖有懷疑,但醫師診斷認為小慶只是「動作發展影響語言表達能力」。

直到3歲多,小慶還是不說話,頂多用手勢表達自己要上廁所。這時是小慶舅舅再次提出質疑,提醒媽媽「要面對現實,別再逃避」,她才帶著小慶換了一個醫師再診斷,結果竟發現兒子是中度自閉症。

但所幸小慶的媽媽不氣餒,她用正面積極的態度面對,帶著兒子展開早療,透過課程引導、器材輔助、醫療復健等過程,全力搶救。如今小慶7歲,已轉為輕度自閉症,順利上了上學,快樂唸書,還會和同學開心互動。媽媽欣慰地說,她要一路繼續陪伴兒子趕上曾經遺漏的人生進度。 

      復健科 黃淑貞 語言治療師 黃茂雄 主任(95年1月)


語言發展隨著時間經驗的累積,心理與生理的成熟,似乎不須特別的努力,便能開口說話,至五~六歲時均能自然而然的學得複雜的語言系統而達到良好的溝通,但對某些幼兒而言,語言的獲得卻是困難重重,必須透過特殊及適當的教導方能漸漸習得。

一般常見語言發展遲兒的現象如下:幼兒迄半歲時,對聲音仍未有反應。幼兒迄至一歲時,仍未說任何言語。二歲時,仍不會用口語表達自己的需求。三歲時,構音的清晰度不佳,含糊不清。四歲時句子的結構有明顯的錯誤。五歲時仍以簡單句來對話,描述事件時,內容空洞又不流利,讓人無法理解。

影響幼兒語言發展之因素可包括下列各項:

(1)智能發展問題:

 語言是相當複雜的符號系統,須具備相當程度的智力,包括記憶、推理、判斷、類化、
 歸納等認知功能,才能
學得好的語言,智力愈低,學習能力欠佳,語言能力就愈差。

(2)聽力問題:

 靈敏的聽覺是學習語言必須具備的要件之一,能正確的分辨語音和詞句,聽障兒被剝奪
 了聽取他人說話的機會,
同時也無法有效監聽自己的話語,對語言的學習便困難重重了。

(3)口腔功能欠佳:

 口語的發展與口腔動作有極密切的關聯,口腔動作發展可分為下顎、唇、舌頭各部份,
 它們在構音動作扮演極重
要角色,同時與進食的技巧發展也有相關。

(4)感覺動作障礙:

 皮亞傑(Piaget)認為二歲以前的孩子,是以感覺動作為基本行為模式。經由口、手、眼各
 種動作感官的協調,使其認
知方式由外在、粗淺、簡單轉變為內在、精密、複雜。並開始
 以語言來表達事物。腦性麻痺兒童在感覺動作的發展
上有障礙,故其語言發展有所障礙。

(5)行為與情緒因素:

 自閉症及過動兒因為大腦中的抑制系統出了問題,無法注意力集中,自我控制能力差,造
 成學習障礙,在口語的表
現就有困難。

(6)學習環境缺乏:

 也就是文化刺激不夠,由於受照顧者的過度保護或棄之不顧等極端情形,孩子活動受限,
 減少了許多學習的經驗。
面對這些語言發展遲緩兒的治療,應從整體性的由發展口語前期
 能力發展、認知、語言的發展等各方面來著手,當
然父母的積極參與,會使治療計劃進行
 的更加順利完善。

 發展遲緩兒童治療的方向:

 (1)增加視覺與觸覺的刺激

 (2)整合身體各部份的感覺與認知

 (3)大小肌肉群的動作協調

 (4)創造力與想像力的激發

 (5)自信心的增加與社交能力的培養

【家中有遲緩兒童的家長們辛苦囉..讓我們一起為寶貝們加油吧!!】

 

什麼是遲緩兒?

 

  遲緩兒對於一般孩子輕而易舉的小事情,像吞嚥、坐起來、叫媽媽,他們卻要花好幾年才學得會。
  依據
IOWA Early Intervention Service的定義:指於學齡前的幼兒(美國為出生到兩歲,而我國由於無普遍的發現系統,必須延長年限至六歲),透過適當的診斷工具或步驟,發現幼兒在認知、生理、語言、心理社會發展或生活自理技能,有25%遲緩現象,或經由斷其生理或心智狀況,有極大可能會導致發展遲緩者。
  依上述並按照國內「兒童福利法」施行細則的界定:所謂發展遲緩之特殊兒童,係指認知發展、生理發展、語言及溝通發展、心理社會發展或生活自理技能等方面有異常或可預期會有發展異常之情形,而需要接受早期療育服務之未滿六歲之特殊兒童。

 

如何預防遲緩兒的發生?

 

  遲緩兒的成因大多數是未知的,目前能夠被瞭解的原因僅只25%。在已知的原因中,遺傳和環境因素的影響是最大的,包括:營養、家庭環境刺激、基因突變、先天疾病、後天疾病等。

 

預防遲緩兒十大注意事項:

 

1.

確實做好男女雙方婚前健康檢查。

2.

注意男女雙方家族中是否有遺傳性疾病、基因異常、精神異常或智能不足成員。

3.

不嗜煙、酒、毒品,不長期服用藥物,懷孕期間忌服任何藥物。

4.

保持身體健康,有效控制慢性疾病。

5.

維持標準體重,不過重或過輕。

6.

懷孕前四個月接種德國麻疹疫苗。

7.

不暴露在鉛、汞、輻射等高污染環境中。

8.

維持單純的性關係,避免感染性病與人工流產。

9.

避免低齡(20歲以下)或高齡(35歲以上)懷孕。

10.

每次懷孕都確實做好產前檢查,若有早產、子宮外孕、多次自發性流產,或不明原因胎 死腹中與新生兒死亡的紀錄,需請教醫師,尋求協助。

遲緩兒會痊癒嗎?

 

        遲緩兒經過及早的診斷與療育,透過醫療、教育、福利的介入,讓遲緩兒減少未來形成障礙的可能性或減輕未來障礙的程度,也有一部份的遲緩兒在經過早期療育後,趕上發展的里程碑。早一天治療,早一天有希望。

 

遲緩兒是和時間賽跑的選手

 

        三歲前接受早期療育的效果,是三歲後的10倍,稱為遲緩兒的黃金療育期。推動早期療育的服務就像是和時間競賽的選手,一刻也不能耽擱。

【伯利恆文教基金會】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

今天從網路上看到的一段話..
 
感覺挺不錯的..
 
與各位朋友分享唷~
 
 
——-幸福思考;聰明行動 ——-
 
幸福的保障,不在於別人的承諾,
 
而是自我心態的調整。
在享受快樂的時候 ,
 
做好擁抱痛苦的心理準備。


  • Yi-Tan Chen: 我以前也是神母的小朋友喔~現在已經25歲了 我下個月要去參加鐵三角的接力比賽呢!沒問題的~ 加油加油~
  • wen36: 你方便加我msn聊嗎?? 因為打了半天突然全不見了..氣壞我.. 如果不方便也ok..我就再留一次..拍謝勒^^~ 我的msn:wen-36@h
  • wen36: 謝謝你..馬上去幫忙踩個人氣囉^^~